![]()
前段时间,一则“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”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引起热议,让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再度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。
![]()
事情发生后,很多家长都开始诟病一些学校的不合理安排,这么多年倡导的减负,没想到越减“负重”却越多,且互联网上家长群体占到绝大部分,所以舆论大都被引导为“成年人的不易”上,家长们既要为了生活打拼、赚钱养家,还要承担一些本该属于学校的责任,这显然是不合理的。
在引起社会热议后,多地教育部门也做出回应,明确叫停“家长批改作业”,这看起来是家长们在面对学校时“难得一次”的胜利,实则不然,因为从头到尾我们只听到家长和教育部门的声音,而最关键的是要看看老师是怎么说,为什么会让本该老师做的事,安排给家长。
![]()
新华社旗下杂志《半月谈》在11月18日发表了一篇文章,说出了这背后的原因。
苏北县区一老师反馈,让家长批改作业只是表面的现象,背后是“教师考核制度”在作怪。
据老师反馈,因为小学限制了考试次数,学生成绩的提升不足以充分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,所以现阶段上级部门评价教师能力,只看老师的教案、教参和学生作业批改的质量。
![]()
为了应对上级考核,学校接着规定了一批应对方案,而到了老师这里,无疑就有些“变味儿”了。学生作业在考核中的位置举足轻重,所以让学生作业看起来更加完美,错误自然是越少越好,为了保证“全对”,老师们必须在前一天让家长参与进来, 帮忙检查孩子作业,而且这只是第一关,在第二天小组长会接着检查一遍,最后才是老师自己批改,如果依然还有错误,就把孩子叫到办公室改好后,再打上一个勾,而为了美观,老师必须打直角勾,连笔都不行,以体现批改作业的认真态度。
而一旦出现漏批,错批的地方,被上级部门检查出来,学校排名就会下降,校方自然会把责任归咎于老师,到时候评职称,职级工资,奖金什么的都会受到影响。所以老师布置“家长作业”,除了让自己多出点精力放在教学上,也是为了应对“唯卷面”“唯材料”这种形式主义考核制度的无奈之举。
教育部门单纯叫停,肯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,而部分舆论让老师和家长群体对立起来,则是更加愚蠢的行为,至于该如何解决这此类问题,让老师走出不合理的考核制度,让家长真正减轻负担,这还需要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后破局。
- END -
![]()
![]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