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
![]()
△资料图:西湖结冰
就在前几天,异常强大的寒潮还是我们热议的话题,杭州西湖出现的冰还引起不少人的兴奋。不过,世界气象组织14日指出,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三个年份之一,自然形成并起降温作用的气候现象“拉尼娜”仅在年底才给高温“踩了刹车”。
![]()
△图片来源:世界气象组织
数据显示,2011年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,十年中最暖的六年都在2015年及其后,其中2016年、2019年和2020年位列前三。202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约为14.9摄氏度,比工业化前(1850年至1900年)水平高出1.2摄氏度。
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:“单个年份的气温排名只是较长期趋势的缩影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,每一个十年都比前一个更加温暖。”
![]()
△气候变暖导致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
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,不过近一年来的热度明显降低。一方面,新冠疫情席卷全球,人们处在忙着防疫,小心生活,惴惴不安中,对于与疫情无关的问题都少了关注;另一方面,疫情极大地抑制了国际交流活动,各国政府也忙于处理疫情,也让很多事情不得不停顿了下来。
不过,不管人们关注程度如何,气候变化仍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未来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:“本世纪,我们将看到气温上升3至5摄氏度的灾难性局面。与自然和平相处是21世纪的决定性任务。它必须是人人、各地的首要任务。”
![]()
去年12月12日是《巴黎气候协定》达成5周年纪念日。《协定》力求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控制在远低于高出工业化前2摄氏度的水平,同时努力将温升限制在高出工业化前水平1.5摄氏度。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.2摄氏度,已接近《协定》寻求避免的升温下限,与此同时,温室气体浓度创下新高并且还在持续上升。
不久前,由多国气候变化研究专家组成的“气候行动追踪组织”发布报告称,目前看来,到本世纪末,人类的确有望通过行动接近或实现《巴黎气候协定》提出的核心目标。当然,这有待于国际社会的合作,也需要各国做出确实的努力。
![]()
截至2019年底,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了48.1%,非化石能源占比达15.3%,中国已提前并超额完成了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。中方已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,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,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。《华盛顿邮报》认为,在目前110多个作出碳中和承诺的国家中,中国的承诺意义深远,影响最大,实现这一承诺可在本世纪末令全球升温减少约0.3摄氏度。
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中国担当多边合作“领头羊”,高举多边主义旗帜,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。
![]()
△中欧绿色合作高级别论坛与会嘉宾
在去年11月举行的中欧绿色合作高级别论坛上,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长莫罗·彼得里乔内表示,欧中正落实双方领导人宣布设立的欧中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机制,欧方愿同中方探讨如何实现气候变化长远目标。
还应看到的是,虽然绝大多数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态度积极,但仍有很多消极的因素在影响以至破坏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。
![]()
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,美国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,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多次质疑减排,美国还退出了《巴黎气候协定》。美国荣鼎咨询公司发布报告显示,2019年美国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仍略高于2016年水平,无法兑现美方在2009年《哥本哈根协定》中所承诺的到2020年底减排17%的目标。
今年,人类可能迎来多场旨在保护地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国际会议,这是各国实现团结合作的机会。
【作者:何宇】
【编辑:王冉】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